AsianScientist – 與其他人相比,S*是幸運的,因爲他的新冠肺炎症狀非常輕微。除了疲乏氣虛之外,他在住院的14天裏無需接受任何治療。但是,出院後的第二天,他發現了異乎尋常的現象:輕鬆的運動已讓他精疲力盡。
他説:「我疲憊不堪。後來,甚至起床都成問題。」
這名35歲的馬來西亞籍男子,在新冠肺炎確診之前可在一星期内鍛煉舉重五次,他從未感覺如此疲乏。即使在正式“康復”數星期之後,他仍然覺得一整天的工作或是運動都很吃力,往往需要小睡或喝咖啡才能撐過來。
新冠肺炎的病例死亡比率不高,確診病患的死亡率為2.4%。然而,大部分的倖存者發現,終點並不在復原。S* 的案例是一部分新冠肺炎倖存者所常見的:康復後的數星期,甚至是數月後仍有持續不斷的症狀。
坎坷的復原之路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建議以時間來定義復原:病患如果在病發的十天之後,沒有發燒及呼吸道相關的症狀就算作康復。
疫情爆發的6個多月後,許多新冠肺炎倖存者分享了令人不安的點滴。就算是經過長時間的復原, 有些還是反復出現一系列的症狀,例如肌肉酸痛、氣喘、心悸、腸胃不適、認知上的擾亂,例如無法集中精神。總的來説,大多的倖存者都感覺到極度的疲乏。
目前,這一系列持續性的症狀還未擁有正式的名稱,最常稱之爲“持久性新冠肺炎”或“長新冠肺炎”。根據來自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的尼斯林·阿爾萬(Nisreen Alwan)副教授(也是新冠倖存者)表示,真正瞭解這個症狀的普及率一點也不容易。
假設全世界有超過五千萬個確診病例,以及許多還未確診的疑似病例,至少有五百萬人可能正面對著持久性新冠肺炎的困擾。也正因爲這個疾病極新,仍沒有足夠的訊息判斷哪些人更容易出現持久性新冠肺炎的症狀,更不知道如果治療的話需持續多久。
目前,通過 COVID Symptom Study 應用程序從四百萬人搜集得來的數據顯示,超過10%的病患在康復後一個月,仍然面對一些症狀,而50人中就有1名病患在康復三個月後仍感覺不適。許多國家正在積極重啓各個行業以復蘇經濟,然而對持久性新冠患者來説要保持體力應付工作,一點也不容易。
償還生理與心理的代價
至今,爲什麽新冠肺炎症狀會持續,研究員仍沒有答案; 不過,有幾種推測。首先,新冠肺炎感染會在肺部留下疤痕,這可能是導致康復病患氣喘的原因。
研究員也注意到肌肉酸痛、疲勞的症狀類似病毒感染後的疲乏綜合症。這是由免疫系統所產生的促炎性細胞激素。這種情況在病毒感染後可見,包括流感。
雖然疲乏綜合症非常常見,也不持久,但是持續性新冠患者的情況非比尋常。例如S*所經歷的,身體上的極度疲乏以及精神上的勞累是肌性腦脊髓炎(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或慢性疲乏綜合症(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的特徵。肌性腦脊髓炎和慢性疲乏綜合症可説是醫學界最複雜、最令人費解的真實醫學之謎。
持續性的新冠肺炎症狀不局限於身體上。在2009年刊登的一項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長期研究中,233個病例中,就有40.3%的受訪者表示出現慢性疲乏綜合症症狀。其中,有27.1%在康復後三年符合慢性疲乏綜合症的標準。同時,超過40%的受訪者正患有精神疾病。這顯示了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的精神代價。
對研究員來説,這是令人震驚的數據。因爲,這顯示了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幸存者不管發病時的輕重,均有機會患上精神失調以及疲乏相關病症。這些後遺症往往在醫護人員以及失業人士中發現,以及那些遭到社會排擠或需要接受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幸存者基金幫助的人士。
「急性呼吸道綜合症病患因爲患有長期呼吸道疾病,以及骨骼相關的併發症,而影響他們的精神狀況。」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的林浩斌醫生告訴《亞洲科學家雜誌》。
儘管如此,林醫生不認爲香港有太多的新冠病患轉至精神科的病例,這或許是因爲急性呼吸道綜合症和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和治療方法不一樣。不過,許多持續性新冠倖存者表示感到沮喪和焦慮,並需要精神上的輔導。
努力爭取,備受肯定
一直以來對於持續性新冠肺炎的支援和訊息都缺乏,新冠倖存者只能靠自己組織互助小組,分享自身的經歷。英國就有一個互助小組公開聲援,希望受到肯定。例如身爲醫護人士的新冠倖存者Alwan,就是憑藉自己的力量,發表了應付持續性新冠肺炎的宣言。
幸而,他們的付出有了回報。醫療保健體系已經開始承認持續性新冠肺炎,以及它的重要性。例如,英國的醫療服務系統(National Health Service)就開設了網上平台,為新冠患者提供支援與醫療幫助。英國的研究員也開始追蹤1萬名新冠倖存者,進行一項長達25年的觀察研究,以更瞭解疾病的長期影響。
馬來西亞籍的Rafeeq Ruslan醫生表示,他也見證了這類互助小組所帶來的好處,並希望亞洲也能夠有類似的措施。
他表示: 「我還未閲讀到任何關於持續性新冠肺炎普及率的亞洲觀察研究。不過,確實有證據指向持續性新冠肺炎可能是一種能夠影響10-20%人口的疾病。」
亞洲確診康復的病例約1千3百萬,至少有一百萬倖存者面對著持續性新冠肺炎的影響。
「目前更多的注意力都放了在新冠肺炎在醫院裏的公共健康措施及管理上,不過,也需將注意力放在以明確的管理策略治療持續性新冠肺炎,以及經過研究而衍生的臨床指引及規程上,」 Ruslan説道。
的確,似乎是種詭異的預見,林浩斌和他的團隊在2009年完成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倖存者研究時,就忠告了世界必須為下一個全球疫情做好精神負擔的準備。
他們的報告寫道,當一場疫情爆發時,不僅在疫情期間為病患、醫護人員、大衆提供精神健康服務,也需在康復後繼續提供。雖然這些系統和服務在新冠疫情爆發的時候還未設立,但是疫情所留下的痛苦記憶終究會迫使世界各國的政府聽從林及團隊的勸告。
持續性新冠肺炎的代價
雖然還未確定長期影響的程度,但是不難想像持續性新冠肺炎所默默消耗的體力與精神將最終導致工作效率的減低。比如,林的研究中就發現,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影響了倖存者的工作能力,使他們無法長期工作。
這些倖存者除了應付這些症狀外,也需要承受病情的不確定性,自身的代價比想象的多。
「目前,一天工作下來或是和我的女兒玩耍都讓我十分疲憊。沒有人知道這會持續多久。萬一永遠都這樣下去?」 S*説道。
現在,只能靜觀其變了。雖然,科學一路走來揭開了許多新冠的秘密,但是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儘管疫苗接種陸續展開,但是全球新冠感染人數仍讓不斷上升,而持續性新冠肺炎成了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文首次刊登於2021年1月《Asian Scientist Magazine》印刷版
---
版權所有:《Asian Scientist Magazine》
免責聲明:此文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