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报2022年1月6日) — 香港与中国内地不仅一直保持着紧密的经济联系,两地的科技交流合作更开辟出广阔的前景。相信只有推动香港与大湾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两地优势互补作用,达致双赢的局面。
近几年香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增至16个,当中超过10个跟生命科技有关。香港具备优秀的大学科研人才,生命科技的基础研究实力强。然而,很多本地学者取得新突破后,最终都选择到美国或其他地方转化科研成果,始终美国的市场比香港大、资金多。
不过,现时中国的生命科技正高速发展,部分技术如人工智能已超越香港,生产方面也比香港优胜;加上内地市场庞大,病例较多,有利临床研究。国家又鼓励大湾区可整体合作,资金不缺,科研人才应看清发展趋势,构思如何善用各种优势,留港研发,甚至设立生产线。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过,未来以内地的内循环为主,但同时强调国内国外双循环,香港很应该成为这个双循环的其中一个轴心。香港以前是英国殖民地,依然沿用英国法律,法规一般较多与西方相似,所以较易跟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香港属金融中心,有助推动与内地的生命科技发展。由于中美角力,美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或对中国企业的限制,令香港成为中国生命科技公司计划在海外或境外上市的不二之选。因此,中港两地是极为互助互补。
国家正式把香港纳入大湾区发展规划,特别是河套地区,现在把它扩展为北部都会区。其实,在北部发展生物科技大有可为,将来或可在政策上作出改动,设立一线、二线,让两地的科技人员、病人、投资者、药物及机械等,在符合“一国两制”下有更好的流动或互动。
如要实现更佳的融合,目前仍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例如生命科技研发的知识产权,怎样既可在中国注册,又应用于国际层面。还有一个问题,香港仍未设立自我审批药物的机构。这很值得研究,而笔者觉得是有需要的。当然,成立机构后,还要设法争取国家和国际的认可。
希望业界各持份者,包括科研人员、大学、投资者、药厂、法律界(特别是知识产权领域方面)、房地产(如建立生命科技城),跟中港两地政府多加强交流。而专业组织如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也可作为推动发展的平台,甚至在国内外推介香港为一个生命科技中心。虽然能否追赶得上美国三藩市属未知之数,但笔者深信,香港绝对具备这方面的潜力。
撰文:梁锦松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