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报 2020年12月18日)— 政府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推动香港生命科技及创科发展。这次请来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HKLSS)执行总监黄槿,分享该会如何链接各界,为本地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及机会。
主持:(陈)陈施敏 《信报》科技记者
嘉宾:(黄)黄槿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执行总监
(芊)陈若芊 香港大学4年级学生
(霖)陈泳霖 香港科技大学3年级学生
陈:HKLSS的主要工作是什么?近期有何活动?
黄:HKLSS於2018年成立,目标是培育更多本地生命科技人才,通过知识交流、与各界合作,以及举办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本地生物科技生态系统的运作及机遇。例如过去两年,我们分别在上海及香港举办了两次夏季实习计划,让本地学生在两地生物科技公司包括初创企业、风投公司、医疗及制药公司实习,亲身体验及学习有关研发、数据分析和投资等知识。
冀政府资助海外深造
陈:可否请两位学生分享在香港夏季实习的经历?
芊:我是香港大学4年级学生,主修心理学及神经科学,正计划到美国修读神经科学博士课程。在参加HKLSS师友计划期间,我的导师香港科技大学张晓东教授给予不少海外升学的建议及支持。其实有很多本地学生会选择在海外深造,建议政府可以投放更多资源,如设立奖学金等,支持学生到海外升学,并把所学知识带回香港,有助增加更多本地科技人才。
霖:我是香港科技大学3年级学生,主修生物科技及商学。今年暑假通过HKLSS到科学园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实习,参与制药研究、实验及市场调查,了解到在商业环境科学,除了技术原理,更注重产品的成效、副作用及后续监管;同时对制药行业有更深认识,了解到生命科技行业不局限於研发或教育工作,还能提供投资或咨询等多元工作机会。
陈:如何界定生命科技?香港的发展状况如何?
黄:对很多港人来说,生命科技是相对陌生的范畴。总括而言,生命科技包含生命及生物科技两部分,涵盖传统学科如生物、医药、营养学、环境科学,以至脑神经、细胞生物、生物物理及生物工程等近年衍生的范畴。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生物科技更注重於应用层面,如疫苗就属于近年外界较关注的范畴。在欧美国家,生命科技发展已近30年历史,而香港仍处于早期阶段。尽管本地大学的基础科研属世界顶尖,但要把科研商品化,仍要更多人才支援。
政府在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多项措施,大力推动香港生命科技及创科发展,例如建议动用20亿元,推出为期5年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期望吸引海外STEM学者来港工作、成立实验室等,有望结合本地基础科研优势,产出更多转化研究的成果。
港临床研究发展成熟
要推动生命科技的完善发展,需要学界专业知识、商界资金和推广力量,以及政府利好政策和支援。我们希望在学界、业界与政府之间扮演桥梁角色,为三者提供交流及协作平台,让整个生命科技生态系统成形,同时加快发展。
陈:香港发展生命科技有何优势?
黄:香港拥有众多国际知名的科研人才及一流学府,在基础及临床研究等发展成熟。近年不少大学亦尝试在本科层面开设生命科技相关学科,培养专才。除了在香港发展,本地人才亦可放眼邻近地区,如粤港澳大湾区、苏州及上海。
此外,香港地处策略性据点、拥有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集全球商业和金融中心的独特角色,成为各大生物科站在港投资及合作的理想地点。我留意到,香港科学园有不少从事生命科技的本地公司,其研发已进入临床3期,亦陆续有相应服务及产品推出。
生命科技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例如在医疗方面,可应用在遗传基因检测、病毒测试、医疗诊断、新药品开发等领域。不少本港企业或基金会非常重视本地大学的生命科技研究,加上政府明确表示会推动相关政策,我相信本港相关产业将急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