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anScientist – 今天的亚洲或许是生物医药领域最蓬勃的区域。这里给予了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不同等级的收入、种族、行业、传统、营运模式及监管环境。这是经济、社会与科技力量总汇融合的结果。
随着亚洲一带的经济增长,西方制药厂商也逐渐视亚洲为重要的市场之一。这也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融入、人才聚集和生物医药知识的凝聚。除了重要的道德考量以外,制药大厂商瞄准了这个有利可图的大商机 —— 研发适合非西方消费者需求的药物。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亚洲生物医药公司也在这个领域逐渐从外包实验与生产仿制药转至研究高价值的医药创新技术。百康(Biocon)生物科技公司的董事长兼管理总监,基兰·玛兹穆德-肖(Kiran Mazumdar-Shaw)表示,长期以来,因为病患人数太多,印度只能把临床研究放在了临床实践之后。可是,如今她观察到愈来愈多人将支离破碎的数据结合起来,而这些数据对研究界将是至关重要的。
「 我看见了从模仿式到原创式研究的大转变,而这正是任何以研究为首的经济所需注意的关键。」
由互联网推动的全球创新网络是亚洲生物医药研究崛起的主要原因,让亚洲的研究员能够与时俱进。这是在过去所无法办到的。
获颁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一的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发现了成熟细胞也能具有干细胞一样的特征。他强调保持与「科学之中心」(美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山中的研究为细胞疗法和生物研究等领域带来了极高的寄望。
政府对科学与科技的重视,以及随之而来的研究投资,孕育出了例如卢煜明(Dennis Lo)的分子生物学专才。他的重大研究,创造了非创伤性产前诊断(NIPT)产业。
卢煜明在1997年从英国返回了香港。他发现了能够从母体的血浆和血清中萃取足够的胎儿脱氧核糖核酸(DNA)。卢煜明的非创伤性产前诊断研究后来分配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并随即将分售许可分发给了Sequenom和因美纳(Illumina)等公司。
亚洲对新科技充满热忱,而这将为生物医药科学带来更多的效益, 如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举例来说,区块链能够让研究及创新人员提高合作操作,安全分享数码素材。
在这个药物和诊断皆可个人化的时代,人们早已经利用人工智能加速药物的研发。中国腾讯已经在中国的十几家医院内采用了AI医疗创新系统(AI Medic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AIMIS)。 AIMIS 已正确诊断出超过90%的食道癌病例、95%的肺部结节病病例及97%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例。
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亚洲生物医药科学家也在不断观望过去,尝试把传统医学医药知识融汇到现代医学之中。
经典例子便是屠呦呦 —— 她在1972年,从中国古籍中研究发现了青蒿素。随之在2015年,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近期,一帖一千八百年的中药古方,PHY906,也显示出能够减缓化疗的副作用并加强药物的功能。
欲知更多亚洲在各科学领域(从农业至物理)的洞见,请下载《Asian Scientist 100》白皮书。
-----
版权所有:《Asian Scientist Magazine》;图:Oi Keat Lam / 《Asian Scientist Magazine》
免责声明:此文仅反映作者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