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报2021年12月9日) — 香港的科研产业虽然一直拥有独特优势,但国际企业较少选香港作为生命科技的发展基地。如要建构一个有利长远发展、活跃的生命科技生态系统,香港仍需克服不少挑战。
挑战1:难觅本地科研商业背景俱备人才
一直以来,本地大学教授较专注做科研、发表论文,较少投放心力在发明专利产业化。即使进行专利产业化,也大多授权给外国实力雄厚、配套齐备的公司。如香港想建立自己的产业,就需要更多香港人去创办自己的品牌。然而,传统本地投资者喜欢赚快钱,未必愿意投资回报需时10年至15年的产业。
在香港创办公司,还要面对营运成本高、不轻易觅得专才协助经营等问题。当年笔者开设公司后,想聘用一位具备商业和遗传学经验的人营运,最终要去矽谷才找到心水人选。香港实在需要有更多生命科技公司去创造职位,再加上先行者的成功案例,吸引新一代加入,并增强跨学科技能,才有效建立本地的人才库。
挑战2:处理知识产权争议专才寥寥可数
另一挑战是,业内欠缺一些熟悉知识产权、能处理专利诉讼案的法官或律师。笔者于数年前和另一间公司在专利权上有法律争议,需要打官司,那时才发现全港只有3位资深大律师具相关经验。同时,又遇上法官拒绝审理的情况,案件要传到第四位法官手上才受理,原因并无交代。官司最终庭外和解,但整个追讨过程令人耗尽心力,对笔者公司造成的损失更难以估计。
大部分专利官司的诉讼费用高昂,有些动辄过千万,实非一般初创公司能负担。知识产权是科研人员重要的无形资产,若香港想成为生物科技中心,就需要拥有相关专才仲裁调解,处理侵权纠纷,在大湾区发挥牵头作用。在美国,许多律师和法官都拥有生命科技博士学位,香港或需在培育具科学根柢的法律人才方面着手。动不动就假手于外国律师,实不利本地产业发展。
近年香港教授申请专利及自立门户的数字有上升趋势,以往要申请专利,要先向中国大陆国家知识产权局、欧洲专利局(指定英国的专利)或英国智慧财产局等提出申请,获批后才可在香港登记。直至2019年12月,香港才引入原授专利制度,即可以直接向香港知识产权署申请标准专利。但最终成效,还是要看权益能否获得充分的司法保护。
香港、中国大陆及澳门现时各有专利制度,若将来在香港取得专利后,可直接在大湾区行使,必能节省申请费用及时间,帮助香港成为国际知识产权中心,长远有利本地以至整个大湾区科研产业的发展。
撰文:卢煜明教授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