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2021年12月9日) — 香港的科研產業雖然一直擁有獨特優勢,但國際企業較少選香港作為生命科技的發展基地。如要建構一個有利長遠發展、活躍的生命科技生態系統,香港仍需克服不少挑戰。
挑戰1:難覓本地科研商業背景俱備人才
一直以來,本地大學教授較專注做科研、發表論文,較少投放心力在發明專利產業化。即使進行專利產業化,也大多授權給外國實力雄厚、配套齊備的公司。如香港想建立自己的產業,就需要更多香港人去創辦自己的品牌。然而,傳統本地投資者喜歡賺快錢,未必願意投資回報需時10年至15年的產業。
在香港創辦公司,還要面對營運成本高、不輕易覓得專才協助經營等問題。當年筆者開設公司後,想聘用一位具備商業和遺傳學經驗的人營運,最終要去矽谷才找到心水人選。香港實在需要有更多生命科技公司去創造職位,再加上先行者的成功案例,吸引新一代加入,並增強跨學科技能,才有效建立本地的人才庫。
挑戰2:處理知識產權爭議專才寥寥可數
另一挑戰是,業內欠缺一些熟悉知識產權、能處理專利訴訟案的法官或律師。筆者於數年前和另一間公司在專利權上有法律爭議,需要打官司,那時才發現全港只有3位資深大律師具相關經驗。同時,又遇上法官拒絕審理的情況,案件要傳到第四位法官手上才受理,原因並無交代。官司最終庭外和解,但整個追討過程令人耗盡心力,對筆者公司造成的損失更難以估計。
大部分專利官司的訴訟費用高昂,有些動輒過千萬,實非一般初創公司能負擔。知識產權是科研人員重要的無形資產,若香港想成為生物科技中心,就需要擁有相關專才仲裁調解,處理侵權糾紛,在大灣區發揮牽頭作用。在美國,許多律師和法官都擁有生命科技博士學位,香港或需在培育具科學根柢的法律人才方面着手。動不動就假手於外國律師,實不利本地產業發展。
近年香港教授申請專利及自立門戶的數字有上升趨勢,以往要申請專利,要先向中國大陸國家知識產權局、歐洲專利局(指定英國的專利)或英國智慧財產局等提出申請,獲批後才可在香港登記。直至2019年12月,香港才引入原授專利制度,即可以直接向香港知識產權署申請標準專利。但最終成效,還是要看權益能否獲得充分的司法保護。
香港、中國大陸及澳門現時各有專利制度,若將來在香港取得專利後,可直接在大灣區行使,必能節省申請費用及時間,幫助香港成為國際知識產權中心,長遠有利本地以至整個大灣區科研產業的發展。
撰文:盧煜明教授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