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报2021年12月23日) — 现时全球生物科技企业较流行的经营模式,是多点模式运作。像笔者的极目生物,2019年初在香港和开曼群岛注册,同年10月于上海成立公司,商业拓展部及科学部门负责人则位于美国东岸,同事们遍布世界各地。
公司的研发中心则设于强生创新在全球占地面积最大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JLABS,因现时大部分产品正处于临床阶段,内地正好提供丰富的资源,如不断增长的眼健康需求、医院网络。由于未来以拓展内地市场为核心,公司虽以多点模式运作,但仍需符合中国内地法规。
在内地经营生物企业,人才争夺战是较大难题,尤其是眼科人才更为稀缺。公司现有约50名员工,还未达到今年预期的目标80名。香港本土过往培育的人才类型偏单一,较重视金融及市场销售。生物科技行业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行业,涉及的领域从科学发现、早期实验、动物实验、人体实验,到法规、毒理、药理、市场准入、健康经济学,一直到后期的医学数据和产品管理,所以目前的招聘主要集中在内地。
再者,香港的医学或科技人才大多受聘于跨国企业,惯于执行总部指令,欠缺自觉洞见突围而出的经验。在内地,随着很多人于互联网创业成功,又较鼓励大学和企业家的联动及交流,开辟新路的思想准备方面,比港人来得更成熟。
现时香港在发掘、培育或凝聚生命科技人才方面仍有进步空间,例如,首先要为年轻人带来希望。很多新一代对前路都充满疑虑:在香港搞生物科技有出路吗?毕业后会否最终要转投其他行业或去做公务员?笔者希望以极目生物的成功案例,让新一代知道,只要愿意投身这个行业,前景是充满希望和意义的。此外,社会要有一个机制,系统性去培育人才,并制造更多诱因,吸引他们入行。像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举办师友计划及实习计划,有助新一代了解行业实况。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从小到大透过新闻报道看到香港科学家或学者发表研究成果,但之后呢,好像从来没有之后,绝少再看到重要产品面世的消息。在外国,大学会鼓励学者跟工业界合作成立公司。他们有很多科学创始人(Scientific Founders)既保留大学教授身份,又在创科公司担任重要职位,香港正缺乏这种文化和气候。
香港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也有不错的金融体系,如果能为学界及商界搭起交流平台,让具商业触觉的企业家到访各间大学,为研究项目提供建议或新方向,相信长远会有助整个行业的生态良性发展。
撰文:胡海迪博士 极目生物创办人兼行政总裁、2021大湾区杰出青年企业家、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夏季实习计划参与雇主及师友计划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