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2021年12月23日) — 現時全球生物科技企業較流行的經營模式,是多點模式運作。像筆者的極目生物,2019年初在香港和開曼群島註冊,同年10月於上海成立公司,商業拓展部及科學部門負責人則位於美國東岸,同事們遍布世界各地。
公司的研發中心則設於強生創新在全球佔地面積最大的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JLABS,因現時大部分產品正處於臨床階段,內地正好提供豐富的資源,如不斷增長的眼健康需求、醫院網絡。由於未來以拓展內地市場為核心,公司雖以多點模式運作,但仍需符合中國內地法規。
在內地經營生物企業,人才爭奪戰是較大難題,尤其是眼科人才更為稀缺。公司現有約50名員工,還未達到今年預期的目標80名。香港本土過往培育的人才類型偏單一,較重視金融及市場銷售。生物科技行業是一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行業,涉及的領域從科學發現、早期實驗、動物實驗、人體實驗,到法規、毒理、藥理、市場准入、健康經濟學,一直到後期的醫學數據和產品管理,所以目前的招聘主要集中在內地。
再者,香港的醫學或科技人才大多受聘於跨國企業,慣於執行總部指令,欠缺自覺洞見突圍而出的經驗。在內地,隨着很多人於互聯網創業成功,又較鼓勵大學和企業家的聯動及交流,開闢新路的思想準備方面,比港人來得更成熟。
現時香港在發掘、培育或凝聚生命科技人才方面仍有進步空間,例如,首先要為年輕人帶來希望。很多新一代對前路都充滿疑慮:在香港搞生物科技有出路嗎?畢業後會否最終要轉投其他行業或去做公務員?筆者希望以極目生物的成功案例,讓新一代知道,只要願意投身這個行業,前景是充滿希望和意義的。此外,社會要有一個機制,系統性去培育人才,並製造更多誘因,吸引他們入行。像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舉辦師友計劃及實習計劃,有助新一代了解行業實況。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從小到大透過新聞報道看到香港科學家或學者發表研究成果,但之後呢,好像從來沒有之後,絕少再看到重要產品面世的消息。在外國,大學會鼓勵學者跟工業界合作成立公司。他們有很多科學創始人(Scientific Founders)既保留大學教授身份,又在創科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香港正缺乏這種文化和氣候。
香港有很多優秀的科學家,也有不錯的金融體系,如果能為學界及商界搭起交流平台,讓具商業觸覺的企業家到訪各間大學,為研究項目提供建議或新方向,相信長遠會有助整個行業的生態良性發展。
撰文:胡海迪博士 極目生物創辦人兼行政總裁、2021大灣區傑出青年企業家、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夏季實習計劃參與僱主及師友計劃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