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报2021年11月25日) — 科学传播对港人来说较为陌生,但在过去30至40年,一直是欧美国家的热门课题。科学传播或科学传讯(Science Communication)的目的,是提升全民科技素养,把抽象难懂的科学研究转化成简单易明的生活资讯,让大众认识科学的同时,建立理性态度去思考与讨论科学。
为何那么重要?当全民科技素养提升,能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关注日常生活的科学应用、了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科学家便更易向公众解释他们的研究对社会及人类的影响,而政府推行相关政策也较易获社会支持,长远有助增强本地的科技实力。科学家要解决的未必是眼前问题,或许是10年后的事,如因大众的误解、偏见或短视而反对阻碍相关科学推广,教学及研究可能会落后,社会甚至承受「抗拒科学」的恶果。
科学传播除了主要应用于科学领域,同时可在社会科学、理科、政策倡议或策展等不同范畴上运用。最近10至20年,很多欧美大学都把科学传播纳入课程教材,如伦敦帝国学院、爱丁堡大学很有名的医科都开办科学传播硕士课程。英国列斯大学则把科学传播学科放在艺术学院,以训练在科学博物馆工作的策展人;有些美国大学视它为必修科目,规定医科或生物学的同学修读。此外,外国具备较多专业背景及素养的科技媒体记者,以独到见解及深入浅出方式去谈论科学。
中国内地也投放大量资源去推动科普,如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以向公众倡导科技理念为宗旨,提供负社会责任、具趣味和贴近生活的内容,拥有庞大的用户浏览量。反观香港,大部分科学科目在世界排名甚高,但却鲜有具备专业背景及影响力的本地科技媒体,大学也未有开设科学传播相关的学科。
虽然推动科学传播需科学家的充分参与,但仍要靠多个持份者如大学、研究生、政府、专业组织、投资者等积极配合。有见及此,本地专业组织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于2018年成立,透过师友计划、实习计划、与生命科技或科学传播相关的工作坊、研讨会或对谈系列等活动,培育和凝聚香港的生命科技人才,为提升全民科技素养奠下基础。
科学传播跟现代生活密不可分,以推广注射新冠疫苗第三针为例,都需要有技巧地演绎科学数据,让公众了解注射后的好处、副作用及对社会的重要性,继而作出支持及配合。
撰文:黄槿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执行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