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ruit 2020年6月12日)— 近年香港致力推动科技发展,在众多科研范畴中,生命科技是有潜力一环,它关乎医学、环境工程,甚至疫苗的研发。但推动科研不能靠科学家单打独斗,学界、商界、政府,需联手建立一个生态圈。南丰集团第三代管理人张世成,前年创立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旨在促进人才培训,推动本港科研发展。到底香港开发生命科技有何机遇和挑战?
张世成是南丰集团董事总经理兼首席营运官,亦为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主席。自小醉心科学的他,一心想成为科学家,当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念书,学的不是会计、金融或商管,而是一门尖端科学─分子及细胞生物学。他天天在实验室埋首做实验,乐此不疲。「主要研究细胞蛋白质结构。除了上课,抽一点点时间约会,其余时间就在实验室了,周末放假也不例外。」
建科技枢纽 学、商、政配合
他那时不单对商业没兴趣,甚至觉得从商太势利,嗤之以鼻。「在学时觉得商业好市参,很抗拒,一课商科也没修过。学校实验室旁边便是商学院,有时会揶揄同学一心只为赚钱。」然而,回港后着手推动香港生命科技发展,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科研不是躲在象牙塔里做实验,须有商界投入和参与。「一个行业要成功发展,尤其是生命科技,学术界、商界、政府,三方需要互相配合和扶持。」
生命科技主要研究生命的型态、现象等相关知识,例如生命的繁衍、遗传、演化、功能、构造等,内容包含了生物科技中各领域的技术,从分子、细胞、器官、个体、族群乃至生态系统,并将研究成果应用於食品、药品、医学、农业、环境工程等。「是次新冠肺炎疫情,正凸显生命科技的重要性。用上基因排序技术,可发现病毒特性,了解它是甚么回事。而用基因技术研发疫苗,更是行业近年创新突破。」
综观环球生命科技行业,以美国发展最为蓬勃成熟,当中三藩市和波士顿更成为生物科技枢纽(Biotech Hub) , 它们成功原因之一,正是效仿、商、政三方配合得宜,产生协同效应。「在整个行业生态圈,三者是紧扣在一起的。大学科研人员会和投资者合作开发项目,而投资基金更成立专门团队,同大学教授合作,将研究成果推出市场。同时,政府亦有政策配合,并大力资助大学做科研。」
港成全球第二大融资中心
张世成09年加入南丰集团,慢慢涉足科技项目,令集团业务从房地产延伸至生命科技。他在17年成为创投基金鼎丰生科资本联合创办人,现亦为南丰生命科技的董事长。他指出,南丰集团积极投放资源于生命科技发展,并已拨备资源作未来投资。此外,他前年成立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以推动各方合作,并通过知识交流、协作和参与,吸引和培育更多人才。协会与学界连在紧密,成员不乏科研界重量级人物,包括有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叶玉如教授和中大医学院副院长(研究)卢煜明教授担任副主席,而咨询委员会成员亦有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港大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及临床教授福田敬二等。该会除定期举办论坛和研讨会,亦设有实习计划和师友计划供大学生参加。
张世成认为,虽然本港生命科技发展处起步阶段,但有不少潜力和优势。首先,本港不乏顶尖科研人才,包括国际知名教授,而本港大学也有良好科学基础,并设相关学科培育人才。「香港在基础研究、医疗专科研发、基因检测等方面,皆有不错的发展空间。」此外,香港也可把金融业优势,进一步延伸至生命科技领域,例如港交所前年发布新的上市规则,允许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截至去年9月底,共有16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共筹集535亿港元。据Dealogic数据显示,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因此,行业发展出路也颇多,年轻人具备相关学历,除了从事学术研究,也可加入金融机构,专门做这方面的融资,甚或可在药厂担任不同职务,如研发、市场推广、市场策划、传讯等。」
内地优势互补
然而,本港也面对众多挑战与限制,像本土市场规模有限、可供临床实验个案不多等,而投资者心态也有待改变。「从事科研不是炒卖赚快钱,研发新药需做大量研究工作,动辄需要10年时间。但我对行业前景是乐观的,当愈来愈多投资者意识到行业机遇庞大,投资心态也自会改变。」
他认为,香港如想突围而出,可结合内地优势,互补不足,向尖端领域发展。「目前各国皆致力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科技,应用于生命科技研究之上,像利用人工智能加快药物研发、开发可穿戴装置以进行实时无间断健康检测等,这将令行业起莫大变化。若本港能善用内地庞大人口市场,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绝对有条件成为世界顶尖研发中心。」
科研需深耕细作,既是长线投资,也是长远志业。张世成两年前重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探访当年在实验室指导过他的教授。「教授穷一生精力,研发改进电子显微镜技术,如今他已86岁了,在实验室做实验,仍精力充沛,可见科研是毕生的事业。」未来推动行业发展之余,也想推广生命科技教育:「最希望生命科技成为年轻人大学首选学科。」
除了资金和政策配合,培训人才亦是行业发展重点之一。香港生命科技青年会去年推出夏季实习计划,供本地大学生参加,共收到200多份申请,从中选出30多人,到上海进行为期4周实习,实习机构包括生物科技初创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及医疗保健或制药公司。学员可学习和掌握研发、传讯、数据分析和投资等知识。「计划并非纯粹配对工作,还为学员举办一系列活动,如CEO午餐会、管理人分享会等,助学员扩宽视野。」因疫情关系,今年实习转到本港进行,20多位学生将到本港生命科技相关企业实习。
此外,该会亦设有师友计划 ,由业界专家、年轻创业家和资深管理层担任导师,为生命科学或生物科技学生提供职涯发展建议,张世成本身亦为两名大学生的导师。「既有定期会面,也通过短讯沟通,话题有很多,从毕业出路,到怎样写CV面试,我也会为同学提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