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ruit 2020年6月12日)— 近年香港致力推動科技發展,在眾多科研範疇中,生命科技是有潛力一環,它關乎醫學、環境工程,甚至疫苗的研發。但推動科研不能靠科學家單打獨鬥,學界、商界、政府,需聯手建立一個生態圈。南豐集團第三代管理人張世成,前年創立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旨在促進人才培訓,推動本港科研發展。到底香港開發生命科技有何機遇和挑戰?
張世成是南豐集團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營運官,亦為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主席。自小醉心科研的他,一心想成為科學家,當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唸書,學的不是會計、金融或商管,而是一門尖端科學─分子及細胞生物學。他天天在實驗室埋首做實驗,樂此不疲。「主要研究細胞蛋白質結構。除了上課,抽些少時間拍拖,其餘時間便在實驗室了,周末放假也不例外。」
建科技樞紐 學、商、政配合
他那時不單對商業沒興趣,甚至覺得從商太勢利,嗤之以鼻。「在學時覺得商業好市儈,很抗拒,一課商科也沒修過。學校實驗室旁邊便是商學院,有時會揶揄同學一心只為賺錢。」然而,回港後著手推動香港生命科技發展,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科研不是躲在象牙塔裡做實驗,須有商界投入和參與。「一個行業要成功發展,尤其是生命科技,學術界、商界、政府,三方需要互相配合和扶持。」
生命科技主要研究生命的型態、現象等相關知識,例如生命的繁衍、遺傳、演化、功能、構造等,內容包含了生物科技中各領域的技術,從分子、細胞、器官、個體、族群乃至生態系統,並將研究成果應用於食品、藥品、醫學、農業、環境工程等。「是次新冠肺炎疫情,正凸顯生命科技的重要性。用上基因排序技術,可發現病毒特性,了解它是甚麼回事。而用基因技術研發疫苗,更是行業近年創新突破。」
綜觀環球生命科技行業,以美國發展最為蓬勃成熟,當中三藩市和波士頓更成為生物科技樞紐(Biotech Hub),它們成功原因之一,正是學、商、政三方配合得宜,產生協同效應。「在整個行業生態圈,三者是緊扣在一起的。大學科研人員會和投資者合作開發項目,而投資基金更成立專門團隊,跟大學教授合作,把研究成果推出市場。同時,政府亦有政策配合,並大力資助大學做科研。」
港成全球第二大融資中心
張世成09年加入南豐集團,慢慢涉足科技項目,令集團業務由地產延伸至生命科技。他在17年成為創投基金鼎豐生科資本聯合創辦人,現亦為南豐生命科技的董事長。他指出,南豐集團積極投放資源於生命科技發展,並已撥備資源作未來投資。此外,他前年成立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以推動各方合作,並透過知識交流、協作和參與,吸引和培育更多人才。協會與學界連繫緊密,成員不乏科研界重量級人物,包括有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葉玉如教授和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教授擔任副主席,而諮詢委員會成員亦有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港大公共衞生學院院長及臨床教授福田敬二等。該會除定期舉辦論壇和研討會,亦設有實習計劃和師友計劃供大學生參加。
張世成認為,雖然本港生命科技發展處起步階段,但有不少潛力和優勢。首先,本港不乏頂尖科研人才,包括國際知名教授,而本港大學也有良好科研基礎,並設相關學科培育人才。「香港在基礎研究、醫療專科研發、基因檢測等方面,皆有不錯的發展空間。」此外,香港也可把金融業優勢,進一步延伸至生命科技領域,例如港交所前年發布新的上市規則,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請。截至去年9月底,共有16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共籌集535億港元。據Dealogic數據顯示,香港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因此,行業發展出路也頗多,年輕人具備相關學歷,除了從事學術研究,也可加入金融機構,專門做這方面的融資,甚或可在藥廠擔任不同職務,如研發、市場推廣、市場策劃、傳訊等。」
內地優勢互補
然而,本港也面對眾多挑戰與限制,像本土市場規模有限、可供臨床實驗個案不多等,而投資者心態也有待改變。「從事科研不是炒賣賺快錢,研發新藥需做大量研究工作,動輒需要10年時間。但我對行業前景是樂觀的,當愈來愈多投資者意識到行業機遇龐大,投資心態也自會改變。」
他認為,香港如想突圍而出,可結合內地優勢,互補不足,向尖端領域發展。「目前各國皆致力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科技,應用於生命科技研究之上,像利用人工智能加快藥物研發、開發可穿戴裝置以進行實時無間斷健康檢測等,這將令行業起莫大變化。若本港能善用內地龐大人口市場,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絕對有條件成為世界頂尖研發中心。」
科研需深耕細作,既是長線投資,也是長遠志業。張世成兩年前重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探訪當年在實驗室指導過他的教授。「教授窮一生精力,研發改進電子顯微鏡技術,如今他已86歲了,在實驗室做實驗,仍精力充沛呢,可見科研是畢生的事業。」未來推動行業發展之餘,也想推廣生命科技教育:「最希望生命科技成為年輕人大學首選學科。」
除了資金和政策配合,培訓人才亦是行業發展重點之一。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去年推出夏季實習計劃,供本地大學生參加,共收到200多份申請,從中選出30多人,到上海進行為期4周實習,實習機構包括生物科技初創公司、風險投資公司及醫療保健或製藥公司。學員可學習和掌握研發、傳訊、數據分析和投資等知識。「計劃並非純粹配對工作,還為學員舉辦一系列活動,如CEO午餐會、管理人分享會等,助學員擴闊視野。」因疫情關係,今年實習轉到本港進行,20多位學生將到本港生命科技相關企業實習。
此外,該會亦設有師友計劃 ,由業界專家、年輕創業家和資深管理層擔任導師,為生命科學或生物科技學生提供職涯發展建議,張世成本身亦為兩名大學生的導師。「既有定期會面,也透過短訊溝通,話題有很多,由畢業出路,到怎樣寫CV面試,我也會為同學提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