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技產業是一個快速發展並需要高度創新的行業,而品牌和人才正是企業最重要的軟實力。本會諮詢委員會成員、博才康濟創始人兼行政總裁何江穎女士與我們分享了她就中國生科發展的見解及對學生的職涯規劃建議。
2022年,何女士跟合夥人成立「博才康濟」提供人才諮詢服務,致力協助中國企業解決人才招聘、就業配對、組織建設、實現轉型和全球化過程中的挑戰。因為他們深明人適其位,位適其人,對推動企業發展,長期制勝至關重要。
有研究報告指出,今年四月,中國內地年輕人的失業率創下兩成的歷史新高,比疫情爆發前增加約300萬人。然而,很多失業人士都是從事房地產、電子商務、消費者行業或進出口貿易等業務,反映了中國正改變其經濟結構。我國趨向更專注於創新、可持續的產業發展,如生物科技、新能源及針對老齡化人口的醫療保健等。雖然失業率高企,但約六成五的公司表示,目前仍在招聘應屆畢業生。這顯示中國生命科技產業仍有龐大的發展機遇及人才缺口。
招聘時只聚焦技術經驗
一個健康的企業,應該有三分一的員工是從外部招聘,三分二是內部培養。但以目前的生命科技行業來說,何女士發現是倒過來的。前一段時間,因市場太熾熱、太缺人,不少生命科技企業的員工都被外部的機會吸引了,紛紛跳槽去其他公司。
「很多企業的CEO跟我說,人才嚴重流失這個痛點,令他們每晚失眠。」何女士分享。
因為大部分生命科技企業的創始人或高管都是科學家出身,所以第一次要管理這樣大問題的團隊,是大的挑戰。加上很多企業偏重技術和產品管線,在架構、激勵機制和績效管理方面比較缺失。這導致很多員工覺得,自己在公司的發展前景不清晰。
另一個導致員工未能跟團隊走得更遠的原因,是企業在招聘時,只聚焦技術、經驗,忽略了員工的文化、價值觀是否跟企業一致。因此,他們需要人才諮詢公司的協助及賦能,聘用認同企業願景的人才,同時改善內部和外部的溝通技巧。企業把優秀的人才招了回去後,還需營造一個能讓員工發揮所長的場景,以及良好的企業氛圍,提升團隊的凝聚力,讓大家產生認同感、使命感和成就感,才能長遠地留得住人才。
銷售推廣職位需求仍大
現時,生命科技企業對於銷售和市場推廣的職位,仍然有很大需求,尤其是以患者經歷為核心的研發或推廣。此外,專科護理、研發運營及數字化轉型的職位,需求也在增加中,這些都是跟企業的升級換代、進一步國際化的發展有關。目前企業較希望聘請的,是擁有研究生學歷(尤其是生物科技、生物醫學及生物化學),又曾在大企業受過歷練的人才。具備跟細胞治療、AI研發及創新專利等相關的專業技能,也很受歡迎。但是這些都是專家型人才,我們未來的三到五年,更需要的是一些管理型的複合型人才,能夠進行跨部門及國際化的管理工作。
很多企業其實也很看重員工的領導才能及管理能力,例如面對不確定性時的容忍度、是否有主人翁精神、好奇心、創造能力及高情商的溝通能力。年輕人要有自己的主人翁精神,了解自己的不足,主動找機會學習,而不是被動地等待別人給予指示。
實習計劃有助職涯發展
對於香港的大學生來說,參加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的生命科學夏季實習計劃,對培養上述能力和素質有很大的幫助。夏季實習計劃來到第五屆,參與學生有機會到香港及上海的頂尖醫療、製藥、風險投資及生命科技公司實習,親身體驗生命科技的創新視野。除此之外,該會經常舉辦工作坊、活動及講座,協助年輕人了解行業標準,並提供跟CEO建立聯繫交流的機會。今年七月,何女士也獲邀在其週末分享會上,分享中國生命科技行業的就業環境、招聘風格及渠道的變化,並提供一系列職涯發展的建議。
何女士出席今年七月HKLSS在上海舉辦的「探索中國大陸生物科技概況:畢業生的就業機會」週末分享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的上海實習生都留心聽講,踴躍發問
年輕人如要在職場上出奇制勝,首先要為自己設立至少五年或十年的長期目標。不要盲目地跳槽,而是向著確定的目標邁進。培養終身學習的態度及跨領域的技能,好好積累專業經驗。停止抱怨工作,投入其中,每個細節都要用心對待。透過加入專業社群,拓展人脈網絡,在職場上如得到同事或上司的幫助,要恰當地感激致謝。如果自問工作表現出色,不妨向上司主動請求晉升加薪。
展望未來十年,因為有老齡化及醫療保健的需求,生命科技行業一定會發展得更快速。近年,生命科技公司開始全年持續招聘,並邀請直屬主管和其他領導者參與其中。此外,網上職業講座、直播、社交平台(例如LinkedIn)和內部推薦等,將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招聘渠道。
因此,對於有志加入生命科技行業的年輕人來說,除了不斷裝備自己和拓展人際網絡,也需跟進招聘市場的最新趨勢和變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求職渠道,以提升求職的成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