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Market求職廣場2022年7月15日) — 兩年多的新冠疫情大大提高了全球對生命健康研發的關注,早前一項調查發現,本港大部分修讀生命科學相關課程的大學生,對於「生命科學前景的信心」及「留在行業的決心」均顯著上升,並首選「製藥公司」或「生物技術初創」作為實習公司類型。調查亦發現,約半數受訪者認為大學的校內就業中心,對他們在制定生命科學的深造或職業規劃只有「一般」幫助;有學者認為當局有需要讓年輕人清晰看到未來本港的科研路如何走,這樣才有助壯大生命科學人才庫。
較早前,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公布一項《生命科技人才培訓調查》結果,該調查主要探討修讀生命科學相關課程的大學生對香港和內地實習機會的看法,以及對生命科學就業前景的見解。調查於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中進行,收集了二百零一份調查回應,並與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中、收集了三百三十七份回應的相關調查進行比對,兩個年度的受訪者均為修讀生命科學相關課程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畢業生。本年度近60%受訪者來自本地大學,包括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 調查發現,受訪者對「生命科學前景的信心」或「留在行業的決心」均顯著上升;對行業前景表示「極度樂觀」及「十分樂觀」的受訪者,由2019年的25%大幅上升到2022年的54%。對畢業後留在相關行業發展表示「極有決心」及「十分有決心」的受訪者,由30%倍增至69%。
校方助力有限 學生崇尚自研
在 2022 年的調查中,最多人首選「香港」為實習目的地,第二和第三選擇分別是「上海」和「深圳」。最多受訪者(41%)想在「跨國公司」實習,並首選「製藥公司」(30%)或「生物技術初創」(31%)作為實習公司類型。此外,48%受訪者認為,校內就業中心對他們在制定生命科學的深造或職業規劃只有「一般」幫助。大部分受訪者選擇「自行研究」(76%)或向「教授」(73%)尋求有關職業或深造建議。向「行業導師」尋求意見的受訪者,由2019年的48%增加至2022年的71%。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執行總監黃槿表示,「教授」和「行業導師」有助受訪者未來職業發展,該會將與本地大學的就業中心和相關學術部門更緊密合作,為學生未來事業發展作準備。此外,該會積極研究將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實習計畫擴展為全球實習計畫,覆蓋歐美研究所;亦會與私營機構和大學更緊密合作,提供更多「濕實驗室」研發 / 工作多樣性(跨學科:投資、公共衞生、人工智能或機器學習)的環境和機會。
研發乃創科之源 認清未來發展路
香港科技大學生化系榮休教授王子暉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全世界都重視生物技術,大國與大國之間亦在競爭當中。譬如,近年新冠病毒大流行,令醫學界關注新冠康復者是否適合輸血,從而加速人造血的研發,還有,全世界出現糧食不足,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王教授曾任科大生化學系主任暨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現時以科大研發公司合資的華晶基因技術有限公司創辦人身分繼續領導「人造血」項目。
生物工程的領域很廣,包括遺傳工程與分子藥物學、分子免疫技術、生物醫學儀器與模式、工業與農業的生物技術、海洋生物技術等各方面。他指出,在二、三十年前,大學的重心是教學,畢業生的出路主要是教書或留在大學工作,時至今日,每一所大學都努力發展科研,務求做到教學與科研並重。
香港發展生命科學具優勢
他續說,在香港發展生命科學的最大優勢,是本港大學的水平高,年輕人有良好的訓練機會,加上本港的中藥傳統背景強,有助進一步發展中藥應用層面。不過,要在科研上取得成果,往往須投放很長時間。以研發人造血為例,現階段雖已成功在動物身上作試驗,未來或須花上數年時間進行人體臨牀試驗。他認為當局有需要讓年輕人清晰看到未來本港的科研路怎樣行,這樣才有助吸引人才加入。
王教授亦指出,很多屬於常規性的低技術工種在未來五至十年,或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研究高科技的好處,正正是不容易被機械取代,所以若以行業來說,科研前景是好的,問題在於香港科研工業發展,仍須政府作出更多規劃和資源投放。「現在全世界都投放大量資源於高科技上,比起新加坡等地,香港仍然落後,各界需要有更多探討。」
他又表示,從事任何一個領域的高科技,並不是單靠讀書便行,一定要在實驗室參與研究,從而累積經驗。他寄語有興趣投身科研的年輕人繼續努力,相信香港有一天能成為一個有重要性的科技中心。
識多一點點
根據立法會文件指出,現時香港擁有超過二百五十家從事生物科技產業的公司。科學園現有約一千一百家科技企業和初創,涵蓋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環保技術等範疇。港府亦全力發展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創科園),預期首八座樓宇會在2024至2027年間分階段落成;而創科園其中一個優先發展領域便是醫療科技。此外,2022 / 23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加強多項利好生命健康科研及應用的政策,包括預留港幣一百億元為香港長遠提供更完備的配套,包括硬件、科研人才、臨牀試驗及數據應用等各方面。
時任創科局局長薛永恒於今年2月中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的提問時指出,國家去年3月發布的「十四五」規劃開篇奠定要發展為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提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格局,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的本地研發總開支由2016年約一百九十七億元,增加至2020年約二百六十五億元,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由過去十多年一直徘徊在0.74%左右,增加至2020年的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