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2022年11月7日) — 因為一場新冠疫情,令大眾未能親身前往醫院或診所,但卻推動了整個遙距醫療行業的發展。當前的遙距醫療,正呈現出以下三大趨勢:首先是居家醫療新時代,目前遙距醫療,主要應用於視像診症、穿戴式的醫療裝置、遠程監測、提供遙距支援、教導病人在家居做復康運動等,最近亦新推出了失眠治療。由於時間安排具彈性,有醫生告訴我,病人依從性和治療效果皆見提升。現時無論在美國或香港,都已經把許多在醫院做的程序搬回家居做,對於紓緩醫院的病牀緊張有莫大幫助。例如睡眠窒息測試,就可使用倍靈指環每晚在家中進行。筆者估計繼居家安老後,未來最流行的將會是居家醫療。
紓緩醫院的病牀緊張
另一方面是善用AI改善就醫模式,遙距醫療最大優勢是緩解醫療資源不足的壓力,令居住在偏遠地區,甚至落後國家的長者受惠。這對全世界的老年化人口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突破點。如遠程監測系統可跨越地域限制,讓少數護理人員監察更多的病人,加上背後整合AI和演算技術,可為每位病人度身訂造一個閥值(threshold),令他們獲得更個人化的精準治療及照顧。
除此之外,預防醫療將大行其道,從治療走向預防,是未來醫學發展大趨勢。預防醫療即在疾病發生前提早預警,這不止減低發病率及死亡率,也有助紓緩整個社會的醫療負擔。香港人很忙,忙到連照顧自己的時間都沒有。但隨著高端醫療科技的發展,現時的穿戴式醫療裝置,已可做到「晚晚幫你做體檢」,讓人們更全面及科學化去審視自己每日的健康變化,有需要時更可把生理數據和睡眠報告發送給醫生,以協助診斷。
預防醫療將大行其道
筆者身為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夏季實習計畫參與僱主及師友計畫導師,同學們經常問我:遙距醫療乘勢而起,將來的AI會否取代醫生?筆者認為不會,AI雖然可從最優秀的醫生身上學到知識,但有些十分異常的數據趨勢,只有醫生才能辨別出來。最終的診斷及治療方案,仍需要醫生參與及下決定。AI雖有助處理海量數據,提升醫護人員的效率,但要取代醫生,相信仍有漫漫長路。
撰文:梁立慧博士 倍靈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夏季實習計劃參與僱主及師友計劃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