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2021年2月16日)— 科學傳播(Science Communication)對港人來說較陌生,但在過往30、40年,它都是歐美國家關注的課題。科學傳播在科學的生態系統中擔當重要的一環,目的是把深奧難懂的科學知識,轉化成準確、簡單易明的生活資訊,讓社會大眾認識科學的同時,建立理性的態度去思考與討論科學研究。
獲社會認同 增本地科技實力
當全民科技素養提升,掌握科學基礎知識、關注日常生活的科學應用、了解科學與社會的相互影響,政府推行相關政策也較易獲社會支持,而科學家在開拓新的科學研究時,更容易獲得社會的認同與支持,長遠有助增強本地的科技實力。
相比起英美,甚至中國內地的「科普」推動,香港的科學傳播仍處於起步階段。雖然推動科學傳播需要科學家的充分參與,但也不能完全依賴他們。要完善整個生命科技產業的生態環境,實要靠多個持份者,如大學、研究生、政府、活躍的專業組織、投資者等支持配合。
推動公眾參與 研究更貼地
更重要的是,不少本地領先科學家的強項都是做研究,他們需要專業的科學傳播專才推動公眾參與,把他們研究的過程、遇到的困難,跟公眾溝通,令自己的研究更貼地,而學校、大專、非牟利組織及專業青年機構,都扮演了這個角色。
以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為例,每年都舉辦師友計劃、實習計劃、生命科技或科學傳播相關的工作坊、研討會或對談系列,本年3月更會跟一所本地大專院校合辦課程,由專家引領學員探討科技傳播的技巧及相關議題,未來亦會舉辦更多講座、工作坊、與科學家共晉午餐等活動,為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出一分力。
撰文:黃槿 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執行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