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2022年10月10日) — 臨牀試驗是藥物研發及應用的關鍵一步,香港在這方面已積累數十年經驗,尤其在第三、四期的臨牀試驗方面,具有相當雄厚的實力。第一、二期較原創性的臨牀試驗則相對較弱,需從後趕上。
第一及二期須從後趕上
目前本地進行的臨牀試驗約有六百多個,包括新冠藥物測試、癌症藥物的第三、四期臨牀試驗等,但也有許多並非藥物試驗,而是測試病人對某種治療的反應或睡眠質素。基本上,香港任何一家醫院只要經過審批,就可申請做臨牀試驗中心。現時全港只有四家醫院獲得國家藥監局認證,開展獲當局批准的藥物臨牀試驗,包括港大教學醫院瑪麗醫院、中大教學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香港眼科醫院和養和醫院。
臨牀試驗可分為四期,而香港這麼多年來主要做第三、四期試驗,很少接觸第一、二期。原因何在?因新藥初期的研發,大多需要大學醫學院的支援合作,而香港目前較缺乏相關人才。如果能有多一些像袁國勇教授那樣勇於探索、敢於嘗試的科學家參與,相信可取得更大突破。政府或需投放更多資源,在大學培育更多具備創新質素的年輕醫生,勇闖藥研之路。
年輕人投入研究工作時,也應落實負責任的研究行為。大學會教授學生研究應有的倫理態度和宗旨,為求更好地提升新一代的專業操守。同時,倫理委員會和技術委員會將根據國際標準去審批試驗版本,以保障病人的利益。香港在這方面的表現,一直備受國際讚譽。
以病人利益為先和健康公平,是藥物臨牀研究精神的基石。健康公平(health equity),即人人都擁有平等活得健康的權利,生病時可獲得合適的治療,換言之,藥物的價格不能遠超大眾可負擔的範圍。除了聚焦藥物的銷售外,我們更加要推廣第一、二期臨牀研發,好讓大家了解整個藥業的初心。
香港的藥物臨牀試驗研究實力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提交的數據也獲得國際認可。如果香港想要成為國際創科城市,第一期至第四期的臨牀試驗是缺一不可的,否則香港就難以發揮創新精神研發新藥。因此,筆者十分支持在這方面要投放更多資源。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HKLSS)一直推動生命科學發展,日後可加強灌輸年輕學生有關臨牀研究的精神和理念,多向政府進言,進一步推動本地醫藥產業和生物製藥業的長遠發展。
撰文:李康善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協理副校長(創新及企業)、香港生命科技青年會諮詢委員會成員